今日成长案例
小九,男孩,今年5岁
1岁多开始出现自闭症相关症状,但直到4岁半才去医院看诊。
诊断和干预经历:
2022年2月,小九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珠江新城院区、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诊断为“发育迟缓”和“自闭症待查”。中山三院邹小兵认为小九属于有自闭症特质,已达到了“稳态”状态。
小九2022年3月前,妈妈在家自发地做了很多家庭干预;2022年3月-8月,在大米和小米干预,主要做一对一+小组课。
干预地点:
大米和小米广州岗顶中心
诊断初期状况:
-
1岁多,不关注他人,呼名少有反应;
-
2岁多,不跟同龄人互动,放在孩子堆里扭头就走;
-
学东西总比别人慢,大便训练到3岁,小便练到3岁半;
-
很难接受改变,对理发、电钻声极为敏感;
干预后(即现状):
小九上大米和小米前已备基础的短句提要求,命名和执行一到两步指令,模仿和轮流能力,掌握基础的颜色形状、名词动词等认知概念。
所以干预以高阶的社交沟通能力训练为主,4个月的时间对认知实现了查漏补缺,眼神关注、逻辑思维能力提升,会主动找同伴玩耍,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,自信心大大提升,更敢于尝试之前接受不了的事。
9月将继续回到普通幼儿园,明年上小学。
小九从3岁前有明显的自闭症特征,到今年年初,邹小兵认为已达到了“理想稳态”(有自闭症特质,但社会适应功能没有被损害)。
小九妈妈在背后付出了极大的努力,特别是在小九的社交上花费了很多心思。
她所做的社交训练,契合了邹小兵教授提倡的以同龄人为核心的自然情景干预。
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她是怎么做的吧——
分享人/小九妈妈
小九一出生,就是个难搞的娃,以至于奶奶和保姆都早早地撩了挑子。我只好辞去工作,全职带娃。
那时我并不懂自闭症干预,教不会,就把教普通孩子的方法调成0.1倍速,积年累月,成千上百次地教。
其实在很多方面,像规则、语言逻辑,我教得很吃力,收效不明显。
但是小九的社交在上机构前,完全是我揪起来的,做法嘛,我现在想想,近乎“变态”
发现问题
2岁10个月,我把小九送去混龄的蒙氏幼儿园。
一年半以后,我发现小九的大小便问题,已被老师手把手地教会,但班里20个同学,他却一个都不认识,甚至连名字都叫不出。
每次户外活动他都偏离集体,随处溜达,不听指令,不喜欢的项目就不参加。
出于直觉,我觉得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,必须亲自出马。
主策略
要想孩子学会交朋友
我必须先跟同学老师搞好关系
作战计划
先当上幼儿园班里的家委,然后利用职务的便利,把在幼儿园跟小九有接触的人都摸了个透,包括:长相、平时穿什么衣服、大名小名、兴趣爱好、家庭成员、性格特点、上什么兴趣班等等,并都发展为能聊上几句的朋友。
(当然,除了搞关系,班上的大事小事我也是热心操持,活动都积极参与,这也能给老师家长都留个好印象。)
锁定目标,各个击破
这件事完成后,小九在幼儿园的很多问题就好办多了。
不认识同学,不描述在幼儿园的情况
▼
我就在家拿着同学的照片引导他,“他叫什么名字,你们今天一起做了什么……”(小九在校的情况,可以通过旁人打听到)
不会跟同学玩
▼
小九放学回家后,只要发表了关于同学、幼儿园的只言片语,我就能凭借对班里同学老师的了解,推测他跟同学玩了什么游戏,一步步引导他描述过程、结果,并找出他的问题,给他做针对性地指导。
同学发生摩擦
▼
我会在第一时间找到对方家长,及时说明情况,争取理解和支持。把妨碍他社交的东西都剔除掉,避免了让他成为班级的刺头,承受不必要的批评和打击。
不主动与人打招呼
▼
每天送他去学校的路上,我都会仔细留意,看看能不能碰到认识的同学。
一旦看到了,我先上前打招呼,同学做出回应后,我马上拉过小九,跟他说,“你看,这是XX呀,上次你们一起玩过……,你们一起牵手进去吧。”
借此,给他创造一个不得不社交的环境,即使小九不主动,别人也会主动。比如,门口的保安看到小九,就会因为我跟他熟,跟小九多说几句话。
一个学期后,小九在幼儿园的处境大大改善,说小透明变成了“香饽饽”也不为过。
他不仅能记得班级同学的名字,集体活动也不再掉队了,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提升。
不过,说实话,我这方法很考验家长的社交能力。
但我必须声明,我不是网上说的社交牛逼症,我就把“孩子社交”这事当成工作,想象我就是个销售,公关。要不因为有这孩子,我连邻居都不想来往。
当我们知道孩子有自闭症的特质以后,我就开始寻找专业机构来助我一臂之力,有专业知识的加持,确实更高效,更有方向。
接下来,我会继续辅助小九发展深入的同伴社交技能。
希望能和大家共同交流!
未经授权,任何个人或组织不得擅自复制、转载、修改或用于其他商业用途。如需转载或引用,务必取得作者或单位授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