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,特需儿童康复行业走到了十字路口。
研究表明,中国孤独症患病率约为1%,患病人群超1000万,其14岁以下儿童超300万,康复服务的市场规模已超千亿元。孤独症患儿的康复离不开康复师的治疗,而我国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教师约10万人,其中残联在册的仅2.3万人,与患病儿童比例约1:130,专业人才缺口巨大。
一边是人才短缺,一边是需求激增,叠加经济下行、消费降级对于支付能力的挤压,传统服务模式既无力承载千万家庭的康复期盼,也支撑不起康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,行业规模化、普惠化的趋势不可逆转。
那么,当前特需儿童行业的现状如何?康复机构的发展存在哪些困境?“让每个特殊需要儿童都能被科学干预”,这条路还要走多远?
特需儿童康复难在人力
一边需求旺盛,一边资源短缺
近几年因出生率下降,特殊需要儿童康复市场空间看似收缩,但此前市场需求远远没有得到满足,实际市场空间仍然很大,接受康复的患儿群体逐年上升,呈现“总量承压、结构扩容”的特征。“伴随国家政策大力支持、早诊早筛技术普及和公众认知提升,特需儿童发现率显著提升。”大米和小米董事王吉陆表示,存量儿童需求也在上升,除了孤独症,语言障碍、学习困难等等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都有康复需求,形成“结构内需扩容”。
研究表明,中国孤独症人群超1000万,其14岁以下儿童超300万,患病率约为1%。而普通话背景儿童患发育性语言障碍的比例为8.5%,学龄期儿童出现学习困难的比例约15.3%。数据显示,中国 0-18 岁孤独症、注意力障碍、语言障碍人群市场规模超千亿元。
与旺盛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康复资源的巨大缺口。《2021 年度儿童发展障碍康复行业蓝皮书》显示,我国从事孤独症儿童康复的教师约10万人,其中残联在册的仅2.3万人,与患病儿童比例约 1:130,而持有国际认证干预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仅1000人左右,平均每位专业教师需服务2500个孩子。
人才短缺直接导致服务供给不足。多数医疗机构内的儿童发育行为科、儿童保健科等相关科室,临床医生主要负责前端的诊断评估,因场地、人员限制无力开展持续密集性的早期治疗干预。即使已开设康复科的医院,普遍采用“小疗程”“轮流入院”的模式一个疗程仅 2-4 周,孩子出院后便只能等待下一轮名额,无法满足特需儿童“长期、高频”的康复需求。
作为康复科之外的一条重要支撑线,社会康复机构却陷入“数量增长、质量滑坡”的怪圈。2022 年自闭症康复机构达2681家,年增443 家,但专业人才匮乏、技术规范缺失、评价体系不统一、医教衔接断层等问题突出,导致康复效果大打折扣。某康复中心数据显示,其月均成本12万元中70%为人力支出,因康复师不足(30名服务93名患儿),单师负荷超3人,而行业合理负荷为1.5人/师,超负荷运转导致服务质量大幅下降、退课率上升。
儿童康复是重人力行业,资源短缺还推高了康复成本,给很多家庭带来经济负担。“月均几千到上万元,超出不少家庭的支付能力,尤其是在经济下行、消费降级周期中,不少家庭被迫缩减干预时长。”王吉陆表示,“再加上,优质康复设施和人才高度集中在一二线城市,小城市、乡镇地区面临有需求、无供给的困境,跨区域康复导致家庭额外承担交通住宿成本。”
传统康复模式的局限性不止于此,一对一的干预模式过度依赖康复师主观判断和操作能力,难以量化和标准化康复效果。此外,机构干预要求家长在自然场景中进行能力泛化训练,对家长的学习与操作能力要求较高,加剧了家庭焦虑。
显然,仅靠人力堆砌的传统模式,已无法承载千万特需儿童的康复需求。如何让优质康复资源突破地域、成本与专业门槛的限制?2024年10月,特需儿童康复行业头部机构大米和小米联合亚马逊云科技推出的RICE AI 解决方案,或许能给出答案。
大米和小米的11年
从一个妈妈的焦虑,到千万家庭的靠山
RICE AI 的诞生,背后是大米和小米扎根特需儿童康复领域11年的深厚沉淀。
故事的起点,是 2009 年的一次“误诊”。当时,南方都市报首席记者姜英爽(“大米”)的女儿(小米)还不到一岁半,因言语、社交和眼神异常,被医生诊断为自闭症。姜英爽开始疯狂查阅资料、拜访专家,并联合其他家长成立家长互助组织,与千万个自闭症家庭建立联系。
尽管女儿在一年后被判定为误诊,但这段经历让她亲眼目睹了无数特需儿童家庭的困境:有的家长因不懂科学干预,把孩子送去“电击治疗”;有的因找不到专业机构,只能在家“瞎训练”;更多人则困在“自闭症 = 终身残疾”的认知误区里,放弃了干预机会。甚至发生孩子死在不正规机构的悲剧:一位家长被“神奇疗法”忽悠,千里迢迢把4岁的儿子送到广州番禺、隔离寄宿在机构里面,大夏天穿棉袄拉练几公里,后来孩子因患热射病抢救无效,生命永远停在了4岁。
这姜英爽意识到:比误诊更可怕的,是整个社会对自闭症认知的盲区。2014 年,她创办了“大米和小米”公众号,以自己最擅长的方式,为这个群体科普自闭症知识,也试图唤醒全社会关注自闭症群体。
随着对行业了解的深入,她发现仅靠线上启蒙远远不够。2016 年,她开设第一家线下干预机构,并推出居家干预视频课程,专注于为1-12岁自闭症谱系、社交障碍、语言发育迟缓、学习困难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专业康复服务。
如今这颗种子早已长成参天大树,为数万名自闭症儿童撑起绿荫。“大米和大米”公众号已成为行业头部自媒体,发布原创文章超过3200多篇,日推阅读量近3万,拥有50多万粉丝,加上 APP、视频号、抖音等全媒体矩阵,接受大米和小米线上知识服务、线上干预支持的用户已超过百万。线下机构也在各地开花,截至目前已陆续在超过30座城市设立60余家线下直营儿童康复中心,累计服务儿童3w+人,积累了1亿+中国特殊孩子的病理和社会学数据。
线上线下双轨并行,不仅服务了万千家庭,更沉淀了宝贵的行业资产。这一拥有2000多名督导和康复师的特需儿童康复平台,已积累了30000多个案的1亿多组干预记录、200多万干预标签,以及200多万督导决策数据。这些科学的、可复制的、可追寻的、可对结构化展示的数据,为RICE AI 的诞生埋下了伏笔,也是大米和小米推动行业变革的底气。
RICE AI融合“基座大模型 + 专业知识 + 康复大数据”的系统,像一把钥匙,试图打开特需儿童康复行业的资源困局,不仅提升效率,还打破了地域、成本、专业门槛的限制,提高优质康复资源的可及性。
2025年4月3日,新华社刊发英文报道《AI引发自闭症儿童干预的变革》,以大米和小米的RICE AI为案例,向全世界介绍AI在中国儿童康复中的应用。
这个曾被人力短缺困住的千亿市场,正迎来从“人力密集”向“科技驱动”的关键转型。
RICE AI 正式落地
让每个孩子都能握住康复的机会
一路走来,大米和小米的愿望都很朴素:希望更多特殊需要人士能童年时得到科学干预。
如果说,上一个阶段,凭借在传播方面的基因优势,大米和小米成为儿童康复领域的一匹“黑马”,完成了从“0到1”的蜕变,在特殊需要儿童的评估、“一对一”干预方面积累了经验,也将产业推进了规范发展的快车道。
RICE AI 的正式落地,标志着大米和小米从“服务提供者”转型为“行业解决方案输出者”,自身实现从1到10、甚至到100的发展的同时,也推动特殊儿童康复行业走向普惠化、规模化、标准化。
RICE AI 构建的完整康教干预体系,集成智能评估、智能干预、质量管理和家庭沟通四大核心模块,在交互设计上特别注重用户与 AI 的直接联动,通过为不同场景打造专属AI智能体,让技术贯穿康复全流程。
其价值集中体现在两方面:一是代替人的重复劳动,包括评估方案和报告撰写、干预方案制定和目标调整等;二是加强人的能力,可按需求一键生成教学图卡、定制个案教案以及故事绘本。这种模式既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,降低时间与人力成本,又以标准化流程和个性化内容保障了教学效果。
例如,原本需要 3 小时(含审核)的评估报告,借助 RICE AI 的大模型能力可一键生成,30 分钟内即可完成,效率提升 80%;在康复环节,AI 能辅助督导智能生成下阶段干预策略,让督导效能翻倍,使其从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,将更多精力投入疑难个案处理。
但RICE AI的突破性意义远不止于效率提升,此次推出的AI解决方案面向行业和家长开放,以打破地域和资源的限制,让优质康复资源被更广泛地共享。大米和小米产研负责人、众米互联CEO崔迁介绍说,该版本则注重轻量化设计,降低使用门槛,操作简单,支持一对一和小组课形式,不仅适配专业人员,也让家长和小微企业能轻松上手。
这一特性对县域、乡镇等下沉市场意义重大。长期以来,这些地区受限于资金不足、缺乏专业督导团队、课程研发困难等问题,康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。而 RICE AI 配备了从基础技能到专项能力的丰富学习视频,涵盖教案操作与实操教学指导,加上 AI 实时解答支持,即便没有现场督导,康复师通过课程学习和系统辅助,也能规范开展康复工作。
“AI的核心在于将依赖个人经验的工作提炼总结为可复制的数字资产。”崔迁表示,“我们要让全国各地有特教和儿童康复需求的机构,都拥有北上广深的专业技术和专家资源。”未来,AI 还可以助力社区早期筛查、赋能家庭训练,还能通过AI陪伴玩具缓解家长压力。
当然,AI 无法替代人类的情感连接。特需儿童需要康复师的耐心陪伴、拥抱鼓励,这些是技术做不到的,但“人机共生”模式,能让康复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,把更多精力放在家长服务和个性化互动上。
特需儿童行业在AI的推动下将实现三重跃迁:服务对象从“个体儿童”扩展到“整个行业”,不仅帮孩子康复,更赋能机构和家长;核心产品从“康复课程”升级为“智能基建”,让数据和 AI 成为行业的基础设施;竞争壁垒从“师资规模”转向“数据生态”,谁拥有更全、更准的数据,谁就能提供更好的服务。
从微信公众号,到覆盖30城的康复网络,再到推动行业变革的AI 解决方案,大米和小米的11年,是特需儿童康复行业从“混乱”到“规范”、从“人力”到“科技”的缩影。当AI的微光照进县域乡镇的康复中心,照进千万特需儿童的家庭,我们或许能期待:未来,每个需要帮助的孩子,都能及时、平等地获得专业的康复服务。